走進鄉音馬祖
座落於南竿島北面的珠螺村,一個在絕大多數觀光地圖上彷彿並不存在的地名。但只要你來到南竿,行經清水與馬港之間的海線公路,有一段路面上鋪設減速丘,馬路兩旁有藍藍、白白、短短的水泥樓房,緊鄰著軍人紀念園區高長雄偉的石階梯與圍牆。除了馬路旁的幾戶人家,被這條公路切開兩分的山邊(上村)與海濱(下村),矗立著不同時期建造的房子,住著上百位居民。這裡就是珠螺村,一個總是被緩緩地穿越,並且輕輕地忽略的小村莊。
然而這裡所經歷的時代、所發生的故事,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它們既烙印在珠螺人的記憶裡,也在出生成長於珠螺的文史作家劉宏文老師筆下躍然紙上。循著《鄉音馬祖》一篇篇紀實散文的牽引,我們走進煙硝、生息、離散、回眸與家族的扉頁,走進身處海峽兩岸夾縫間島嶼居民們的生存境況與戰地日常;隨著文學與地景的交織,走進屬於珠螺村的滄海桑田、人事變化。
鄉音馬祖
文學地景參照
《鄉音馬祖》作者劉宏文老師,馬祖南竿珠螺人。馬祖高中畢業後,在外島保送生制度的年代,他陰錯陽差地被保送進入師大化學系,離開出生成長的小島,之後成為一位化學老師、科學教育博士。師大畢業後曾短暫回馬祖高中服務,之後就留在台灣工作與生活。退休後,他重拾熱愛的文學,開始專心文學創作與文史工作,並且重回心中與筆下戀戀不捨的故鄉。
從化學跨界到文學,劉宏文老師的創作源源不絕。首部出版的作品《鄉音馬祖》收錄了三十二篇散文,其中以珠螺為場景的篇章包括:<父親>。
海島上的農作時光
因為漁業活動而在澳口形成聚落,是馬祖先民移居聚集的主要特徵;當我們論及馬祖發展的三階段,也總是以漁業為開端。而農業雖然不是主要的經濟型態,但也曾是居民在海島謀生的出路之一。
馬祖的農業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時期,一是約莫在1939年至1950年間,因中國內地的鴉片需求,居民也開始種植罌粟花。每年春天罌粟盛開的時節,農民會用竹片在罌粟果皮上劃一刀,取其白色乳狀物,並以竹筒為容器收集,經過熬煮製成黑色的鴉片膏,賣到對岸大陸或本地的鴉片館。此一產業現象不僅在北竿盛行,珠螺居民也曾以此維生。
第二個時期則是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基於戰略思考而決定恢復對國民黨政府軍事與經濟上的援助。美援資金透過「農村復興委員會」開始逐步進行農村現代化的改造,金門、馬祖則是作為補給台灣的生命線及圍堵共產勢力的前線基地而被納入其中,因此我們在馬祖的農田之中也可以看出許多美援介入的開鑿痕跡,如灌溉系統與水井等。
軍管下的大風吹
國軍進駐以及其後的戰地化對馬祖地景產生劇烈影響,島嶼的任何一個角落無論土地、海洋甚至天空,都是以戰備需要為依歸。隨處可見的軍事據點、營舍、設施乃至於精神象徵與標語,改寫了原來的空間樣態與使用方式。
珠螺村最顯著的變化是因「軍人公墓」及「天馬基地」的設置造成居住與生產空間的劇烈變動。「軍人公墓」就是現今的「軍人紀念園區」,由馬祖防衛司令部徵地籌建,於1950年在聚落的正中央闢建了靈堂、廣場、階梯、牌坊與紀念碑。1968年國防部指示馬防部建置執行心戰任務的空飄站「天馬基地」,站址選在「軍人公墓」入口側山坡。現今我們看到馬路兩旁兩層樓的白色水泥房,便是當時國軍安置拆遷戶的居所。
另一方面,軍人進駐所帶動的以提供軍人消費為主的經濟轉型並沒有在珠螺發生。因為軍人公墓和天馬基地僅有少量駐軍,而駐守在珠螺灣兩側的94據點精實堡與01據點勝利堡僅是排據點的規模;加上珠螺位於馬港、山隴兩大商圈的中間,人潮向兩側流動,因此僅有馬路邊的三四戶小白房做軍人生意,提供鄰近據點的阿兵哥洗衣服務、日常用品與飲料小吃。地勢較高的上村居民多數仍以務農為主,挑著蔬果至鄰近的馬港或翻過山到鐵板販賣。1970年在人口外移的浪潮下,居民逐漸遷居台灣或馬祖較繁榮的村落,上村日漸荒蕪,而成為現今「失落的故鄉」。
南竿珠螺村
區域特寫
「珠螺村」的命名,源自所在的澳口海灣佈滿圓珠狀的礫石,呈現各種顏色再加上海藻黏附後的偽裝,像極了馬祖海域潮間帶常見的螺貝類生物「珠螺」。珠螺村雖然也是臨海聚落,但是由於屬礫灘地質且缺乏擋風避浪的港灣,不利漁船停泊靠岸,居民早期的生計反而多轉向山裡謀生,開闢梯田式的旱田,夏天種植瓜果,冬天改耕葉菜。
除瓜果蔬菜之外,「柴埕」也是珠螺重要的經濟來源。「柴埕」指的就是芒草地,芒草不需要曝曬就可以在爐中燒的火旺,是極好的燃料。芒草雖野生,但柴埕各有其主,需付租金才得以進入。在沒有煤球、瓦斯,只能靠燒材取火的年代,芒草便成了珠螺地區的有價植物。及至今日,滿山遍野的芒草,反為珠螺村增添幾分蕭瑟。
走進鄉音馬祖 觀察重點
1950年前的珠螺村莊
地景 石頭屋、珠螺灣、鬼澳、鼻頭灣、玄天上帝廟
產業 梯田、柴埕、鴉片膏、採螺
1950年/國軍進駐
地景 澳口佈署軌條砦,有錢人家的石頭房被軍隊佔用,變成「中山室」(下村)、「村公所」(上村);國軍開始推行「一村一校」制度,小小的珠螺也不例外
產業 一樣維持著農耕、柴埕、採螺的生活,只是鴉片膏的生意無法再持續運作與販售
1960年/軍人公墓、海防據點、防空洞
地景 軍方在上村興建「軍人公墓」,在珠螺灣岬角佈署海防據點
產業 維持農耕、採螺生活
1970年/天馬基地
地景 天馬基地(空飄站)、兩排國宅(水泥房舍)
產業 大多維持農耕、採螺生活,兩排國宅有二、三間小商店,提供周遭駐軍的日常需求
延伸閱讀
除了宏文老師的《鄉音馬祖》,還有哪些作品可以帶領我們一覽馬祖的文學地景呢?為您推薦如下:
原鄉馬祖的文學地景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作者:陳天順、夏淑華。《天空下的眼睛》,作者:劉枝蓮。
異鄉馬祖的文學地景
《那年在特約茶室》,作者:舒暢。《外島書》,作者:何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