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環島與據點對望
關於馬祖,也許你知道大漢據點、看過鐵堡、去過北海坑道,這些被以原樣保留下來的軍事遺址,現在被當作地標性的”觀光勝地”。
但是若我們回到過去,這些出現於二十世紀中葉以降的據點坑道,其實是因備戰而生的產物,在每一座高低起伏的堅硬島嶼,軍人們以青春血汗前仆後繼,沿著海岸線,構築一個個戰鬥點。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對應一個,獨立存在卻又彼此依存,交織成綿密的防線。
時間經過,時代變遷,這些據點大多已不再具有軍事任務,有些轉為其他用途,更多是閒置荒廢乃至於消失。但如果我們換個視角,從海上凝視,那一個個鑲嵌在岩層中的據點,仍像是一隻隻戰戰兢兢的眼睛,映照著它的曾經。
馬祖的漫長等待
馬祖列島作為一個整體概念與統治範疇,是1949年國共內戰中失利的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之後,為鞏固防線統一軍權而逐漸形成的。在1949年至1955年之間,馬祖列島雖然是海上連鎖陣線的一部分,然此時軍事主力放在屏障台灣海峽中央的大陳與金門兩處,馬祖列島戰略地位在海上一連串由國軍所控制的島嶼中,尚無特殊重要價值。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在白犬(西莒)以西方公司名義進行情報蒐集與顧問協防,也使馬祖的軍事部署從野戰游擊開始朝向現代化觀念與構建發展。及至1955年沿海島嶼陸續失守,中華民國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金門、馬祖遂成為最後的島嶼,海上防衛的最前線。
此後,金門馬祖雖總被視為一體,但其實兩者之間,不僅有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在國共對戰中也有著不同的角色與命運。不同於金門曾經發生激烈的地面戰與炮戰,馬祖則是以海戰與防禦為主的對戰型態,並具體展現在二個主要戰略佈局:一是以各個島嶼為獨立作戰單元並相互支援以形成整體防禦系統,串連各個據點的監視範圍,讓周遭海域和澳口皆能在控管之內;二是防禦工事開始朝向地下化與坑道化之發展,建造各島海岸地下據點,以達到「保持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的目的。
在此期間,以備戰、防禦為目的各種建設、管制、規訓等統治過程,不僅作用在軍事範疇,更全面性地遍及島嶼的各個角落與人民生活的各個面向。為了軍事活動需要,島嶼上任何一個難以到達的角落,陡峭的山壁、垂直入海的岩岸、孤懸的島礁上,都可以見到軍事設施存在的痕跡。
隨著國際局勢改變,全球民主化風潮興起與冷戰結束,在1987年台灣本島解除戒嚴的五年之後,1992年金門、馬祖也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軍管與戒嚴狀態。過往這一段經歷,對馬祖而言,是一場未曾真正發生,但是卻無所不在的戰爭;也從一場準備戰爭的漫長等待,到一場等待戰爭的奇異歲月。
岩層下的秘密
馬祖軍事據點分為「第一線戰鬥陣地」及「第二線核心陣地」,第一線戰鬥陣地以「海防據點」和「哨口」及主;第二線核心陣地有觀測站、指揮所、營舍及大型砲口。根據調查,馬祖各島的海防據點數量分別是:南竿95座、北竿101座、東西莒77座、東引33座,這些綿密分布在島嶼沿岸的據點,依據馬祖丘陵起伏的環境特質,以防禦為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構成馬祖島嶼防禦最突出也最堅實的鋼鐵邊緣。
海防據點可說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景觀,也是一種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所產生的最具有象徵性與地域性的建築形態與表現,甚至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在戰地脈絡下由好幾個世代的人共構的「暗黑創作」:一個個位於島嶼最前緣的據點,在備戰緊張的年代,也像是一種宣示與展演,一方面宣示主權,一方面也透過一個個碉堡、框景展演著戰備的意志與能力。
「來了就打,不來就挖」。在這座未曾真正發生戰爭的島嶼上,戰爭意味著無止盡的備戰,無止盡的挖掘。往地下挖,往最深處掩藏,指揮、據點、陣地、通信、庫存……,島嶼的秘密藏在看不見的地下。
海上看北竿
區域特寫
北竿島位於馬祖列島的中心位置,島上的壁山(標高291.7公尺)是列島最高峰。北竿島面積雖不及南竿島,但因為地形崎嶇、海岸線長,加上緊鄰且隸屬北竿的高登島是列島中最接近中國大陸的島嶼,因此北竿海防據點分布高達101座,數量為各島之冠。
然而在島上移動,其實並不容易發現這些據點的存在,因為北竿地形陡峭,主要道路與據點之間並沒有路徑可以到達,且大多數的據點因撤軍、機場建設而廢弛、消失或雜草遮掩,地點與形跡難以辨認。但是從海上觀看,部分據點遺址及據點配置則是清晰可見,雖無法看到據點完整樣貌,但還是能夠觀測推估據點的裝備及規模大小,進而了解不同位置據點的功能。
觀察重點
瓊麻密集之處出現砲口機率高
馬祖沿海區域大規模種植「瓊麻」,此植物非原生種,屬於軍事用途的植物,其功用主要防水鬼外,也做為防空降的裝置。而瓊麻密集之處的下方或周圍易找到據點及砲口。
據點位置與規模大小
島嶼靠近敵區的海岸會配置重要的軍事武器,以北竿島嶼來說,西側海域面對中國大陸屬於軍事重點區域,而馬祖島嶼天然的地形分為內凹、澳口、凸岬,依其地形有不同的軍事配置,凸岬多半設置重要的軍事武器,據點規模較大,北竿西側海域凸岬如:55、63、70、83、88、93據點便是如此。
據點的開口大小
據點建物的開口大小與使用的武器密切相關,而了解使用的武器,就可以推斷出其據點所需的人力大致判定據點的規模大小是屬於一個班、排還是連。一個班的規模為9人,排據點為班據點的三到四倍,約27-36人,連據點則為排據點的三到四倍,約81-108人。
「凸岬」地區會駐守排據點或連據點,使用的武器如90高砲或57戰防砲,據點規模較大。此兩種武器射程較長,能夠射擊軍艦。「內凹」區域據點規模多為排據點及班據點,據點窗口較小,多半配置短程射擊的機槍陣地,作為登陸艇的攻擊裝備。「澳口」處則會設置軌條砦等反登陸裝置,多半設置窗口較小的機槍堡。
90高砲及57戰防砲外觀裝置的差異
90高砲射程較長,約18000m,移動方式為上下及左右移動,需較大開口,由於90高砲具有膛炸現象,所以其據點開口外會有階梯形狀的裝置是為了讓彈殼往外彈及消音的作用。而57戰防砲也是開口較大的砲口,開口單一比機槍堡還要大,通常近海面的區域多半配置開口較小的機槍陣地,但重要軍事據點區域的近海面有時會配置開口大的57戰防砲。
海上環島 觀察重點
主題小叮嚀
看見國旗請行”注目禮”
因為國際情勢與戰爭型態的轉變,馬祖大多數的海防據點已不再負有軍事任務,一般民眾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也可接近、拍照。但若該據點仍有國旗升降,表示仍為駐軍所在,因此請遠遠地行注目禮,接近拍照是不被允許的喔。
發現主題就在海上移動中
目前馬祖並沒有海上看據點的固定行程,但旅遊季各島有推出不同的海上觀光活動,例如賞鷗、繞島等,同時各島間也有頻繁的交通船往來,建議在海上移動時不妨循著引路觀察重點,尋找各島的據點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