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博物館家族
馬祖好系列
文化資產
文化行旅
文化建設
藝文資訊
文創出版
社區營造
圖書館
再造歷史現場
記憶馬祖
文化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古物-金板境天后宮神像

金板境天后宮主要供奉的神明有︰天上聖母、臨水夫人、華光大帝、福德正神、威武陳將軍、七爺、八爺等,加上侍神共有泥塑神像共21尊。其塑像技藝係福州派系匠師手法,福州派塑像注重細節處理如衣褶紋路,漆線花紋細膩,設色豐富飽滿,非如當下全形金漆沒有用色的技巧,材質、工法、形體、紋飾四大部分均很講究。頭、身、手腳比例與真人相似,其姿態符合人體工學,其體態姿勢亦求平衡穩重,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膚色、五官、臉譜能顯得出神尊的專屬特質。

神像始塑年代雖不可考,但依據其工法流派及廟宇的歷史推斷,超過100年當是無庸置疑的。當金板境天后宮被登錄為縣定歷史建築且進行修復時,為了讓廟內奉祀的神像不受工程影響,2015年5月23日「喬遷」至廟前方的仁愛村多功能活動中心臨時安置。

金板境泥塑神像群,最為特殊之處是全國首見的少女形象的媽祖神像,面容娟秀,五官柔美,表情慈祥莊嚴,身型纖細。衣褶紋路漆線花紋細膩,設色豐富飽滿莊重,福州派系技法風格明顯。雖年代久遠,塑身漆色少部分剝落,煙塵積垢,但整體而言保存狀態良好,是馬祖地區不可多得的古文物。

其次金板境天后宮的福德正神神像,是僅見的著蟒袍、戴官帽之土地公。民間信仰認為土地公會隨當地士子的功名而升級,當地居民有得中狀元、進士、舉人等,土地公才能改戴官帽。不同於一般福德正神旁邊的進寶童子、招財童子,此尊福德正神右脅童子手捧「禮記」一冊,對照主神的官帽、蟒袍打扮,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鼓勵地方士子勤讀做學問求取功名。

107年由雲林科技大學予以最少干預式修復,僅把損壞部位原樣修復加固,為免持續損害而在神像背後不影響視覺觀感之下予以必要之支撐,並於同年宮廟修繕完成後移入神殿安座。 整體而言,21尊泥塑神像神態各異,形態生動,塑型古樸典雅具有良好的藝術價值及其特殊性。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字內容載自「109-110年連江縣文化資產數位整合計畫」,由游桂香委員潤稿。

Copyright © 連江縣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