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壁天后宮座落於馬祖北竿島的傳統聚落芹壁聚落內的山腰上,是一座背山面海的傳統閩東廟宇建築︰一進一殿,石材以工字砌、人字砌工法整齊壘疊成牆,石塊之間以水泥勾縫。牆身基座向外撇,正是傳統閩東建築的特色(底面積擴大、降低重心以穩定建築物),其內部杉木梁棟架構,由柱珠頂起柱子。古樸的花崗岩石牆,配上色彩鮮艷的水形封火山牆,特別醒目。正立面的牌樓面上端如階梯般層疊向屋頂上收攏,是馬祖人稱的「層層上」的美好寓意,中間立著一方寶藍色邊框的鮮紅色廟額「天后宮」。燕脊下方與垂脊連接處的平面,各有一個展開的卷軸上寫著「安四海」「樂昇平」。正面只開一門(中門),在左右兩側的牆上開有過水門可供出入。
廟內有一方清同治「公建天后宮碑」上載「歲次癸酉年」( 同治12年,西元1873年)的石刻碑,佐證了廟宇興建歷史和聚落開發歷史。據說芹壁天后宮曾經過多次翻修,但早期修建已無可考據,戰地政務期間最主要修葺為民國68年,由當地仕紳陳天官發起集資80餘萬元,並由時任北高指揮部指揮官之丁之發派遣砲兵指揮部工兵協助建造,內牆石頭牆已用水泥粉光並刷白漆,兩側壁堵上彩繪八將,風格不類專業廟宇彩繪匠師的手法,應是當年軍方協建時,由有繪畫專長的軍中弟兄所繪。廟內柱楹聯云:「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尊上立穹步虛清而登九五」、「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豐」。廟左側建有一偏殿(亦為石材建築)供奉神格位階略低的「本境大王」,為專管村莊聚落本境的地頭神。
芹壁天后宮主祀神為天上聖母媽祖,陪祀有臨水三夫人、威武將軍、通天府顯靈官馬元帥、威武陳將軍、鐵甲元帥、七爺八爺等,是芹壁村人的信仰中心。早期移民來到馬祖小島墾荒捕魚,創業維艱,籌建廟宇不易,為因應居民心靈的需要,而將各種神明聚集一堂,所以廟中有主祀與附祀神明的組合。
芹壁天后宮的神靈事蹟最為特殊的是對鐵甲將軍(蛙神)的崇拜,甚於其他神祇。傳說芹壁村有次擺暝時供奉滿桌祭品,杯中並斟滿高粱酒,私塾夫子正主持請神儀式時,突然見到青蛙躍攀香案,並喝起杯中高粱酒,私塾夫子有經驗地說,這是蛙神「鐵甲將軍」,此後,凡有祭典必沽高粱酒供蛙神飲用成例。福建長樂一帶常流傳蛙神傳說於鄉野,施鴻保所著《閩雜記》〈青蛙將軍〉一節(卷五)即有所載。傳說青蛙神除了喜歡喝高粱酒外,還喜歡看閩劇,有一日,芹壁港外突然駛來一艘錨纜(大型漁船),船上載著戲班和道具,村民訝異並未至內地請戲班,他們所為何來?戲班主答說:「是一位老先生預付演出費後,選定戲碼,言明至芹壁演出。」村民始悟是鐵甲將軍愛看戲,且欲神人同樂之故。鐵甲將軍亦時有保境驅敵的事蹟,根據鄉老傳說:清季民初閩海常有海盜出沒,有次海盜船集結芹壁外海,準備打劫芹壁,村民危急之際禱於鐵甲將軍,不多久蛙神點兵抗之,海盜從船上瞭望岸上官兵甚多,難以下手,知難而退,於是蛙神拯救村民免於劫難的傳說廣為流傳,至今形成堅定的地方信仰。
連江縣政府於民國106年將芹壁天后宮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109年啟動修復再利用計畫,在一級修復方面以原貌重現為原則,二級工兵時期修復必要設施,三級修復以更新修繕現有設施以利未來再利用發展為原則。再利用計畫包括天后宮、大王宮、後宮、碧蛙館、防空洞、金爐等,其中碧蛙館結合旅遊資訊運用,防空洞做為芹壁劇場展示空間。修復完成的芹壁天后宮現今已成遊客必至的景點,閩東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價值在此展現無遺。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字內容載自「109-110年連江縣文化資產數位整合計畫」,由游桂香委員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