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博物館家族
馬祖好系列
文化資產
文化行旅
文化建設
藝文資訊
文創出版
社區營造
圖書館
再造歷史現場
記憶馬祖
文化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聚落建築群-津沙聚落建築群

地區發展與特色

早期由漁家所組成的聚落,後因國軍的進駐以及海岸的管制,商業型態遂改變為服務軍人為主,    民國60年代之前人口曾高達900餘人,後因謀生不易人口大量銳減。近年來由於聚落發展,公共設施漸趨完全,人口有回流之現象。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津沙由於澳口引港嶺作為人工導航據點之功能,在地理位置與發展上尤顯重要。 道光25年 天后宮石碑記載,至道光年間,津沙澳人煙稠密,移民族群來自連江或長樂,前者包含-林、劉、陳、邱、徐、吳、邵、蘇、李九姓;後者包含-李、林、陳、劉、蔡等五姓。另有閩縣張姓者。期間,清政府曾派汛官陳殿貴駐守,同時建廟興邑學,使「….津沙澳文教普及常澤,風氣丕變….」 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津沙村民共45戶人家集資重建天后宮,終於在該年完成。且興建戲台,並聘福州戲團前來表演。

 

民國與日治

※約民國26年期間天后宮重修,因媽祖娘娘托夢雕刻師傅故雕刻為黑面媽祖現今模樣。

※日軍進駐津沙聚落西邊山引港嶺

※民國32年張逸舟率眾進入竿塘洋,並於鄰村馬祖澳建造天后宮,亦留下方石碑予以紀錄。

軍管時期 國民黨除積極建設台灣本島以外,亦開始全力進行防禦馬祖之戰地政務,並將「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遷往津沙一帶之雲台山西麓。

92年執行津沙第一批古厝修繕6戶,現已委託經營為民宿。

 

空拍全景-1

空拍全景-2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字內容載自「109-110年連江縣文化資產數位整合計畫」,由游桂香委員潤稿。

Copyright © 連江縣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