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博物館家族
馬祖好系列
文化資產
文化行旅
文化建設
藝文資訊
文創出版
社區營造
圖書館
再造歷史現場
記憶馬祖
文化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位於連江縣南竿鄉的亮島上,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史前遺址中年代最久遠的考古遺址。

亮島俗稱「橫山」、又名「浪島」,行政區劃上隸屬連江縣北竿鄉橋仔村,位於北竿島與東引島之間。亮島曾於2011年7月時由時任縣長楊綏生發現「百勝港遺址」,經界定後約為明清時期遺物,屬歷史考古性質;而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是 在 2011年(民國100年)9月時,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教授主持之「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第一期研究計畫,與馬祖亮島考古隊一同登島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編定為「島尾I遺址」),並發現三片人頭骨;同年12月再次登島,又出土相關文物(編定為「島尾II 遺址」);2012年的第二期計畫陸續發現「亮島島尾 II 遺址」、「亮島島尾IV遺址,上述四四處試掘點合稱「亮島島尾遺址群」。相關發掘物在經過碳十四定年法後,島尾I遺址約距今8,320~7,310 年間、島尾II遺址約為7,625~7,434年間。2014年指定公告為連江縣縣定考古遺址,2021年6月21日指定公告為全國第11處國定考古遺址。

分佈上,四處遺址多集中於島上擎天路通往北端島尾的中後段處;出土文物上,有陶器、石器、骨器,若干魚貝類遺骸等。陶器主要為素面紅色夾砂陶,紋法以壓印紋為主;石器上由於亮島以花崗岩為主,石器的製作痕跡較不明顯、形狀不定,可能多為外地帶入,較簡單者就地取材,無農耕用器材,大致來說其經濟型態應以漁撈採集為主。較特別的是在一號試掘坑出土一曲肢墓葬,命名為「亮島人1號」;接著又於2012年,在同處挖掘出第二座墓葬,出土「亮島人2號」, 為較具研究價值之資料。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所代表的是史前人類先民於此地的活動痕跡,也代表了馬祖列島與福建閩江沿海區域的密切關係,而亮島遺址卻又早了福建殼丘頭文化、墨石山文化兩、三千年,或有可能是一具海洋文化特性的文化遺址。總結而言,從亮島島尾考古遺址,可看出馬祖史前文化的多元海洋特性,顯示馬祖的豐富文化內涵。

參考資料 

陳仲玉(2016),〈馬祖考古工作時年談「亮島文化,〉收錄於連江縣政府文化 局編印,《2016 馬祖亮島史前文化論壇研究文集》,頁6-19。 

陳仲玉主持《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第三次發掘報告》,連江縣政府出版,頁3-14、 89-102。

邱鴻霖主持《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綜合研究計畫》。

Copyright © 連江縣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