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鼓板樂
馬祖鼓板樂,為馬祖的傳統民俗音樂表演,在馬祖地區各傳統村落皆可見到, 主要為春節、元宵節時的傳統音樂表演。
馬祖古板樂原為閩東地區迎神活動時的一種遊藝伴奏音樂,例如在鼓板樂隊伍中之「狼帳」經研究應是由唐代「兩枚鼓」演化而來,並隨早期南遷漢人傳入福州一代,在福州民俗音樂、戲曲中仍常見;福州現有稱為「十番樂」的民俗音樂,約是在清代以鼓板樂為基底,加入絲竹管弦樂器,添加優雅旋律而成。及至族群遷移,馬祖地區的鼓板樂也發展出自身的獨特性,音樂節奏簡潔、充滿陽剛氣質,甚至各區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整個春節時分,皆可聽到各家門前、廟前傳出演練的聲音。
鼓板樂的演奏隊伍組成,可分為通鼓、大鑼、小鑼、大鼓、小鼓、狼帳(以長桶鼓組成,或稱狼串、狼唱),多為打擊樂器,人數最少五人、也有多至數十人的隊伍。而鼓板樂的表演隊伍,亦從時序漸入農曆正月時漸漸響起,如祭灶、 正月初一春節、元宵、擺暝,甚至到正月結束,才漸告休息。
由於馬祖鼓板樂的豐富文化特性,現已被連江縣政府公告為連江縣無形文化遺產。馬祖鼓板樂多保有清末時期移民特色,記譜法也反映出各區域的獨特性: 如牛角鼓板、山隴鼓板、鐵板鼓板(南竿島);芹壁鼓板、坂里鼓板、后澳鼓板 (北竿島);西班鼓板、青帆鼓板、田澳鼓板(莒光);樂華鼓板、中柳鼓板(東引)等。各村各聚落形式各異,如牛角鼓板砌式剛強、樂華鼓板則有輕快明亮之感等等,形成多元各異、色彩繽紛,最具活力的在地民俗音樂。
參考資料
王花俤、王建華、賀廣義編撰(2016),《馬祖文化事典》,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頁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