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庫
補庫,指在馬祖地區在舉行各種宗教祭祀活動時,在祭典過程中焚香獻金、提供神靈香火以「補充廟庫」,即稱為「補庫」。
馬祖地區各地村莊,自古多為傳統漁業之自然村落,居民世代以來多以漁業為主,在面對多變的海象、嚴苛的生存環境以及冷酷的冬季陣風時,故在尋求心靈寄託,祈求神明保佑顯得格外重要,也造就了馬祖廟宇眾多、香火鼎盛的豐富宗教景觀。各村之神可視做村莊之「地頭神」,而其所受香火供奉的範圍稱為「境」 (諸如「田沃境」、「金板境」等),即為其管轄之地域,境內地頭神具有保護鄉里、保境安民之力,相對的境內村民對其供奉、祭祀。而一般相信,在面對凶神惡煞犯境時,地頭神需以錢財打發離去,因此對於神明須適時補充財資、充盈村廟財庫,遂須進行「補庫」(與臺灣之「建醮」類似)。
馬祖地區由於臨海為生,許多廟宇兼具水神性質,因此補庫多包括「陸祭」、 「海祭」的雙重性質。大致上來說,各境廟宇、神壇每年補庫一次,時間依各廟習俗或領導人員向神明請示;又或者有因臨時事件而須進行補庫,例如山隴村曾於2004年(民國93年)受虎將軍指示為避免境內受孤魂野鬼騷擾而進行補庫。
陸祭又可稱作「廟祭」,通常由村民擺設「碗筵」及金紙供神明享用,結束後由旗隊帶領至海邊進行海祭;海祭時則會在海灘上放置麵糊、米齊、糖等傳統食物,由執事人員向神明請示後,向海上鬼魅邪靈施食並焚燒紙錢,且過程嚴禁孩童觀看,具有嚴肅性。儀式在請示神明擲筊賜允後結束,此時居民便可攜回廟宇製作之護符貼於家戶門窗上,以保家庭平安。
參考資料
王花俤、王建華、賀廣義編撰(2016),《馬祖文化事典》,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頁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