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祀神為白馬尊王及夫人、臨水夫人、福德正神。偏殿奉守土大王二尊。
據福澳境白馬尊王廟重修紀略云:「本廟肇於清末,迄今年代久遠,係由福建梅花縣(按:應是長樂縣梅花鎮),合江縣(按:福建省未出現合江縣,應是連江縣)漁民興建,民國四十五年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斯時國軍駐守廟內充作營房,民國八十六年港指部羅指揮官有鑑廟宇破舊,調派兵工支援整修,連江縣政府撥助經費美化四周環境,復於民國八十八年地方善男信女為維護保存地方古蹟,提升文化建設,集資重修,閩籍師傅林桂林先生鼎力協助施工,歷時120個工作天完成,如今廟堂煥然……」廟楹聯云:「福熙白黎尊神臨大地,沃衍馬埠王殿發長祥。」因年代久遠,村民雖不知白馬尊王所來自,但福沃早年為馬祖最優良之港口,各島及內地漁船、商船來來往往,民眾為求行事平安多會來此廟上香祈福,久之亦有靈驗,故香火甚旺。
本村長老亦不知白馬尊王的來歷,只知白馬尊王曾上到陳依嫩村民的僮身說:大王曾在此地得道;消息傳開後,北竿和莒光的漁民因泊船福澳之便,常來此上香祈願或消災解厄,才引發福澳村民崇祀。依事蹟推理和廟的格局判斷,這座尊神應是本境大王之類神祇。查本村村民有人過世向本廟報亡習俗外,另據修廟林姓大陸師傅說原鄉有很多白馬尊王神祇,但不是閩王王審知,多半是屬陰神之類得地靈後,提昇至「地頭神」。
廟內泥塑神像共22尊,為當時來自福建省梅花鎮漁民與在地居民集資塑造,由梅花鎮迎來,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神像所表現的工藝形象、面貌神韻與其他地方有許多不同,獨具地方特色,足具代表福沃歷史文化之角色。有鑑於白馬尊王廟泥塑神像的特殊歷史文化意義,連江縣政府文化處便於2014年(民國103年)公告本廟22尊泥塑神像為一班古物,以達到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目的。
本廟神像特色:
1.從碎塊邊緣所見之棉紙纖維,可印證泥塑神像工序之五「裱紙布︰以細薄的棉紙或棉布膠黏於塑像表面數層,紙層乾燥硬化後以砂紙由粗而細加以細細打磨,使其表面有如皮膚般光滑細緻的觸感。」,此道工序完成後才上底漆、彩繪。
2.泥塑神像頸部連接頭與軀幹,相對較細,是整尊神像最脆弱的部分,常因泥土乾燥收縮、氣候冷縮熱脹及震動而斷裂,在早期泥土品質難以要求時代,頭身分別塑製再合起、塑體上部中空的技法,均是傳統因應材料特性的。
3.傳統福州派的神像採「人格化」的寫實手法,神像頭身比例及面貌表情的表現較似真人,尤其位階越高的神像絕不會任意更改而致錯誤表現。靜態神像沈穩肅穆,動態神像的體態則呈現較大的伸展動作,像是臨水夫人作法的法身像。
4.對於臨水夫人神龕上二尊有冕冠卻無旒,除了服色、捧巾不同之外,高度、重量均相差無幾的坐姿女神,或許應是「媽祖娘娘」,因為龕上有「千里眼、順風耳」二神,此二神一般均陪侍在媽祖娘娘身邊,參考東莒福正天后宮的媽祖神像,亦是有冠無旒,因此不排除有此可能,但共祀一龕且銜幔上只有「臨水夫人」神名。
參考資料: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LienchiangCounty/nangan/90070164003-BMZWM(文化資產地理資訊系統)
2008,游桂香主持,《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 (信仰、生命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