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石刻,位於馬祖東莒島南邊崖腹(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舊稱大埔島,明代時稱東沙島,主要記載明代著名將領沈有容於此處生擒倭寇69名之事蹟。中國於明朝時,東南沿海常受倭寇騷擾。萬曆44年(1616年),有倭寇(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之子村山秋安掃擾沿海,其部之明石道友進迫東湧;後村山等安為其子派部搜尋,但在福建受水師追擊,其中三艘船擱淺東沙島,後便遭沈有容捕獲,此次戰役後稱「東沙之戰」。東沙之戰所捕獲的倭寇為歷來最多的一次,受福建沿海居民多所稱頌,也受文人關注因而對此稱頌。
大埔石刻即為沈有容之友董應舉刻石所題,碑體作紀事用,石質為花崗岩,面積約2.78平方公尺、長1.78公尺、寬1.56公尺,以陰刻作,共41字,其上題字為:「萬曆疆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分作七行直刻、字跡明顯清晰;旁另有地方信仰之老頭大王廟,與大埔石刻同作為東莒歷史文化之見證。
關於其修葺歷史,據記載為國軍官兵於修建營舍時偶然發現,初期以鐵絲網圍住;後在1966年(民國56年),馬祖防衛司令部首任司令官雷開瑄將軍任內,因時任國防部長之蔣經國先生造訪馬祖,有感於大埔石刻之歷史意義,便於其上修建一涼亭並命名為「懷古亭」,亭旁立有一解說碑文。接著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又於1983年(民國72年),立一「懷古亭碑文補正碑」,對石刻上的時間點做詳細考證,做為對懷古亭的補充,以充實其歷史真實性;後內政部又於1988年(民國77年)指定為三級古蹟,後又於《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公告為縣定古蹟。
參考資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8497
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81111000010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網址:http://www.matsucc.gov.tw/culture_assets_3.htm
莒光鄉公所,網址:http://www.chukuang.gov.tw/view_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