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橋仔五間排,位於馬祖北竿島(北竿鄉橋仔村89號、90號) ,除為橋仔村當地占地最廣之傳統建築,也反映在地之商貿、生活以及北竿王氏家族等歷史。
北竿長久以來為福建沿海一傳統漁業聚落,而橋仔村位於北竿壁山北方山谷,曾為北竿島第一大村,貿易轉運、漁鹽均盛。五間排可考的歷史,主要為兩戶王氏家族,即王宣猶家族以及王水水、王道富、王家順家族。
王宣猷(?~1938) ,又名王士家,北竿橋仔村出生,民國初年人士,曾至1938安徽做過縣長。1934年(民國23年)連江縣政府設立「竿西聯保辦公處」(後改稱竿塘聯保辦公處) ,王宣猷便曾任聯保主任,在任期間政績頗受肯定;然及後因中日戰爭爆發,1938年日軍進犯南北竿,同年4月26日,由日軍扶植之親日勢力吳依恪要脅其交出聯保文件與武器,王拒絕而遭槍殺,壯烈成仁。據鄉民回憶,王宣猷擅長中醫與算命,貧苦人家不收費,另也有「抓鬼」、「識神力」,甚至是女鬼夜夜為其搥背、測試北竿眾廟神祇功力等鄉野軼事。而王水水、王道富、王家順之王氏家族,則是因在王水水一輩時與王宣猷互換屋換得五間排右半邊空間,並與王宣猷合夥漁獲加工;至次子王道富(1901~1979)繼承後以「永豐」為店號經營雜貨店,最後在戰地政務時期,馬祖開始因戰爭對峙因素與福建黃岐半島中斷交流,家族漁獲加工行業轉與臺灣貿易,而在此時期五間排也曾被軍方徵用作為彈藥、糧食倉庫,也曾有依兩棲偵查進駐(1958年)。至王道富其子王家順(1945~)因自幼聰穎、於金門高中特別師範科畢業後便返鄉投身教育事業,先後擔任禎祥國小、塘岐國小、坂里國小任教並當到校長,直至2002年才退休,對北竿的教育貞獻卓著。
建築方面,五間排的確切建立時間已不可考,據信至少已有100年左右,相傳為一名作「一分黨」之福建長樂梅花人所建。目前得知「永豐」牌匾二字、石敢當、蓮花裝飾竣工時即存在。主體上,建材多來自中國大陸(福州杉) ,屋頂五脊四落水,牆體為閩東常見堆石砌工法石牆面,建築主要結構為穿斗式,以内部木結構做支撐。左右各兩戶,中央一戶,大門原遭石頭封死,2016年已由王家成員將其打開。二樓存留之畫作據傳為中國大陸居住此地之秀才所作,惜仍不可考。在民國初年至60年代,五間排是王氏家族的居所兼漁業加工廠,因此一樓仍見鹽池(魚窖)等工作用設施;細部上,中央大門旁設有兼做排水孔的貓洞、正前方有一石敢當,一側門上則有石刻蓮花裝飾及仙桃香插、内部木梁則釘上象徵「添丁」的竹釘,且也因戰地政務時期因素,掛有「加強地方建設」、「實行三民主義」等政治精神標語,均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特色。
江柏煒主持(2016) ,《連江縣歷史建築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計畫-北竿橋仔五間排》成果報告書,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