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石營區工兵教室
簡介
工兵教室位於大梅石營區的核心位置,緊鄰梅石市街,原為提供軍人及梅石市街居民領取物資的營站,約於民國59年左右轉成工兵教室,成為教授軍事構工的地方。
隨著戰地文化保存意識抬頭,為保存戰地遺址再造歷史風光,文化處於108年以殘蹟保存概念,通過設計的介入,提供展示昔日工兵技藝以及梅石營區休憩中心,預計於109年12月底完工。
空間介紹
工兵教室位於的梅石地區為馬祖軍事時期的主要文康活動區域,當時工兵教室作為一般商店使用,如眼鏡店、理髮店等於後期梅石地區沒落後才轉變為工兵教室使用,作為軍事構工教學使用,馬祖較特別的是在軍事時期並無真正發生戰爭事宜,所以軍方有很多的時間都用於建設馬祖當地的建築物,除了軍方的設施外,更是為民間百姓建造了許多舒適的建築物。
空間模擬圖↓
展區主題
敲打淬鍊的青春
就歷史故事來說,在國共戰爭中止之前,工兵在馬祖所扮演的角色及分量相當吃重。馬祖工兵組在民國50~60年主要以打坑道為主,之後是建設道路,大概在民國70年左右開始建設碼頭和水庫。本案以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形成背後的工兵技藝為主題,採殘跡體驗、藝術介入轉譯、實體展示模式策展。部分空間並作為大梅石參訪的歇腳驛站。
A敲打淬鍊的青春-透過圖像呈現早期福利站的生活場景,讓觀者可以從中感受歷史現場。
B掩體下的身軀-表達防禦戰鬥時的戶外掩體對軍士的意義。
C構工的歲月-說明馬祖的軍事構工簡史。同時,引介空心磚砌築、磁磚砌築等泥工技術知識。
D工兵的一天-敘述工兵在當兵時一天的工作。
E流光徘徊-回應歷史,強調賣店歷史與工兵歷史之間的關係。
F在,不再-特展總結。